靖凯开源软件开发公司怎么样(广州靖凯开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软件开发 180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靖凯开源软件开发公司怎么样,以及广州靖凯开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靖凯开源是培训公司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靖凯开源软件开发公司怎么样,以及广州靖凯开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靖凯开源是培训公司吗

是培训公司。根据资料查询显示靖凯开源是培训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13日,经营范围包括面向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教育教学检测和评价活动、以及业务培训。

软件为什么要开源

开源软件有许多好处,总结起来,最重要的有三点。

首先,开源软件对用户的权利保护得更充分一些。举例来说,如果有一天微软公司不复存在了,那么 Windows、Office 这些本来由微软公司负责维护的软件很可能由于没人维护下去而被淘汰,但开源软件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开源软件不会因某个人不存在而变得停滞不前。用户曾经花费巨资购买的 386、486 微机,现在却只能作为一堆废品来处理,原因就在于缺乏性能优异的应用软件来持续支持,但功能强大的自由软件却可以在这些 386、486 微机上跑得很好。

其次,开源软件由于发布很广,开源软件的问题更容易暴露出来,这使得当这些问题解决以后开源软件就变得更加完美。

最后,开源软件对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更容易满足。由于软件过多地引进了工程化管理,使得软件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固然可以增加软件的开发效率,但却使得人们都需要按照一个模式去操作软件。正常人使用着很方便的软件,左撇子使起来就很别扭。随着手机、PDA 等新产品的出现,这种个性化的需求会表现得更加强烈。开源软件由于源代码是公开的,所以这些个性化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软件不能单纯用工程表现,在这个问题上,开源软件的开发方式给了人们很深的启示。

共创软件联盟的刘澎则指出,开源文化是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今天,已不可能有人会否认互联网所蕴含的价值,但人们有没有注意过互联网发展初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几十年前的互联网只是具备了一些核心的协议,应用价值也并没有显现出来,但这根本不会妨碍互联网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互联网在发展初期实质上就是一种开源的形式,今天的开源软件与此非常类似。发展趋势本身就具有一种力量,Windows 之所以应用得这么广,在于它符合现代操作系统的标准。现代操作系统的标准就是一种趋势,Linux 也符合这些标准,这使得 Linux 也将注定成为了一种优秀的操作系统。

刘澎同时认为:“目前开源软件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低谷的时期,这其实是开源软件发展的必经阶段。因为开源软件的商业推广模式在创立初期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才有今天的发展低谷,可见这个低谷并没有超越于发展趋势之外。我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采用开源技术解决了路由技术,这个项目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实上,国内有许多开源项目,如 Hopen 等,都做得非常成功。因此,面对暂时的困难,就认为中国无开源,认为开源没有希望,是一种敷浅的表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从产业层面看,以 Linux 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增强了我国软件业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且使得软件的市场空间增大了。我们必须看到,国产 CPU 必须有 Linux 支持,否则就会因使用范围太窄而不能投入实际应用。”

开源的本质

在许多人眼中,开源就意味着只有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然而,开源的本意却是“ When programmers can read, redistribute, and modify the source code for a piece of software, the software evolves ”(只要程序员对软件的某一部分实现阅读、重新分发和修改代码,即可称作开源)。既使是要求极为严格的GPL协议,也仅要求使用GPL源码这个部分开源,而 BSD 协议则仅仅要求在 End User License 中,保留原来的协议就可以了。

由此看来,开源软件同样可以做到“别人怎么赚钱,我们也怎么赚钱”,开源与商业利益并是完全对立的。在国内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内的软件公司和程序员完全可以利用开源软件解决吃饭和生存的问题。而开源软件也并不只包含 Linux 这样的系统软件,目前热门的 ERP、CRM 乃至知识管理、商业智能同样可以基于开源软件开发。

对程序员个体而言,加入开源社区也并非一无所获。国外许多程序玩家通过社区的锻炼获益匪浅,功成名就者也不乏其人。国内的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过大型开发项目的少而又少,中软 COSIX 项目尽管归于失败,但通过这个项目培养出来的参与过大型项目开发的人员已被几大外资软件公司瓜分殆尽。而现实的问题却是,一方面程序人员抱怨没有项目可供练手,另一方面却又不愿加入开源社区得到锻炼。无论国内的程序员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开源社区却绝对不失为获得大型开发项目经验和扬名立万的良好场所。

对软件公司来说,开源还是增加软件需求的好方法。软件发展到今天,由于过多地引入了工程方法,使得软件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对个人用户而言,同样的软件,用惯右手的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然而左撇子用起来却怎么使怎么别扭。而对企业用户而言,管理软件的使用必然伴随着管理方式的变化,然而,并不是说管理软件带来的总是适合用户的管理变革,这时用户就会提出系统必须要和管理实现互动的要求,显然,开源软件处理这类问题更为方便。

与国内软件公司远离开源的情况相反, Sun 公司把 Solaries 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毫无保留地公开给了业界,微软也已宣布将把投入巨资开发的 Windows CE 的 70% 的源代码以 5 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出让给业界。微软公司和 Sun 公司当然明白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源代码开放以后,业界更容易形成基于某类产品的技术标准,这将为技术的拥有者带来更大的市场。而对下游的服务厂商而言,可以更容易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表面看来微软公司和 Sun 公司在服务市场损失了一部分收入,但这部分损失会在产品市场得到更大的补偿。

从根本上讲,开源与非开源的开发只是开发方法上的不同,采用开源方式开发出的软件产品,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其价值。开源不是怪物,开源也不会让某些公司保不住饭碗,相反,开源可以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开源软件能应用于核心应用,也能创造出更广阔的需求市场,从而改善软件产业环境。

来自CSDN网站关于开源的调查表明,抱有“开放源代码会使公司失去收入来源”和“加入开源社区意味着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想法的人,只占到总调查人数的十分之一;明确表明无条件不加入开源社区的调查者不足 3%;反进来,认为开源拥有良好商业前景的调查者占到了十分之七,认为能从开源中取得回报的调查者更是占到了十分之八。

然而,日渐成熟的开源技术与惨淡的生态环境还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开发人员对于开源的高涨热情与开源社区的惨淡同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被赋予了太多使命的开源让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面对着这些强烈的反差,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开源路在何方?

中国开源路在何方

谈起中国开源的发展道路,这绝对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了心态、人才、政府支持、产业等方方面面。应该说,经过了几年的普及,开源在国内确实已经拥有一批拥趸,政府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力气,而现在所需的,是要把这些力量汇聚成一股合力。为此,发展开源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是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最后是要实现开源成果向产业的顺利转化,当然,政府的支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总之,开源软件的推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需要用到太多公众的力量和智者的思想。

开源的心态

对许多事情而言,态度往往决定一切,发展开源无疑就属于这类事情。从事过开源实践的人对开源界人士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开源界人士的浮躁。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早期创办 Turbolinux 公司的 Iris Miller,还是把开源软件引入国内的宫敏,再到开源的实践者刘澎都有同感。

开源软件界的人很浮躁,往往是没有听别人把话讲完,就开始了指责。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再听别人讲五分钟,结果常常是五分钟过去后,这种指责已经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了,因为他们误解了别人的意思,别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事实上,浮躁也绝不仅是国内开源者的专利,国外开源者也概莫能外。在 Linux 开发的初期,Linus 曾经删掉了 Linux 系统的一部分程序,这遭到了他身边 20 多个高级开发人员的反对,这些人在网上公开发文,表示 Linus 先生应该征询他们的意见后再决定删除与否。但 Linus 先生马上就回复了这些问题,他表示他读了关于这些程序的所有文档,最后发现这是一个黑洞,而保留这些程序的后果只会延续这些错误。最后大家都对 Linus 先生表示了歉意,承认他们并没有读过全部的文档。

浮躁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容易让人忘乎所以,于是开源就变成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开源,Linux 也一度成了让人用着就想哭的 Linux。共创软件联盟的副理事长刘澎认为,发展开源就要以“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待开源软件。而以“进化论”论的观点去看待开源软件的发展,就是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去考虑开源软件的发展。开源软件变成某种具体的产品后,能否生存下去,要看市场上是否存在需求,如果不存在需求,以指令的方式强制生产,肯定要出问题,这种产品的寿命也不会太长。如果存在需求,即使眼前看起来困难重重,但这种产品还是具备生命力的,一定会有企业克服重重困难让这种产品面市。以“进化论”论的观点去看待开源软件的发展,就不能无视“拔苗助长”现象的发生。

洪峰则认为,开发开源软件要有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因为这不是今天投入多少,明天就能产出多少的问题。许多知识是人类几代人积累的结果,天才科学家为解决微积分中无究小的问题,花了 150 年的时间,而解决开根号的问题花了一千年。

与浮躁相伴随的,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悲观。浮躁使人头脑发热,还会使开源的发展脱离正常的发展轨迹。于是,内心的狂热与无情的现实就特别容易使人悲观。刘澎对此谈了他的看法,当开源运动陷入低谷后,刘澎同样感受到了失落,他觉得别人都亏欠了自己。这时,有个朋友问他:“难道你就没有缺点吗?”为此,刘澎反省了自己,这才领悟出“我们花了国家那么多钱,却做了许多失败的项目,这怎么能算是国家亏待了自己呢”。据此,刘澎认为要想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就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从事开源软件研发的企业来说,不要总是指责周围的环境,要多从自己身上找缺点。反过来,经历过失败也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失败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刘澎坚信,经历过失败以后,我们才耐得住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得下去。刘澎同时认为,面对暂时的困难,就认为中国无开源,认为开源没有希望,是一种敷浅的表现。

开源的瓶颈

在 Linus 和 Richard stallman 创立开源软件的初期,他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开源软件日后的商业发展模式,这使得开发开源软件的企业在经营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在现阶段,中国的软件开发人员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先要生存才谈得上发展,因此,国内开源社区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这些使得国内开源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落入到低潮。基于这个原因,国内开源界的人士普遍认为缺乏良好的商业发展模式,是制约开源运动发展的瓶颈。CSDN 的调查显示:对于程序员加入开源社区的前提这个问题,十分之四的程序员选择了自己有足够经济基础的答案,近十分之三的人选择了“得到赞助或从中得到回报”的答案。也就是说,如果商业模式的问题得到解决,将有近十分之七的程序人员加入到各类开源社区中去,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振奋的数字。

对于这个问题,开源运动的倡导者洪峰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开源发展的制约瓶颈在于开源软件厂商没有找到开源项目中存在的稀缺性的东西。传统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资源的稀缺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政府采用了强迫性,商业软件强调竞争性,但开源软件中只有合作性,稀缺性仿佛不存在,开源厂商无法找到开源软件所蕴含的稀缺性,厂商开发出的开源软件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开源发展的制约瓶颈也就产生了。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合作性会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政府的法制建设的完善中感受到。

以开源教育为例,如果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付出的成本将非常大,许多学生在大学中专门学习了四年计算机知识,还是不会编程;而我如果给出了学习的线路图,为学生提供辅导,学生的学习成本就可以下降很多。经过两年甚至两个月的学习,就可以成为编程高手。我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就可以把学生节省下来的成本的一部分,作为费用收上来。这就是利用了开源的稀缺性。实际上开源软件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形式实现赢利,我们可以见到尽管数学定理都是公开的,但这并不表明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数学家。要成为数学家还就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这种成本就是稀缺性的源头。

对于个人而言,由于找不到这种稀缺性,同样使得一些人不愿加入开源社区。事实上,在开源社区内,你给别人提供了帮助的同时,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帮助。国外开源社区内的许多程序员都是利用了开源社区,最终他们提高了知名度,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因此,合作也能对个人产生价值。由于国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理解开源软件的意义和规则,中国软件企业大多也是在按照专有软件模式在运作,使得国内参与开源社区的人太少。因此,要想打破这个瓶颈,首先就需要把开源软件的含义讲清楚。

虽然阻碍开源发展的瓶颈是商业模式问题,但要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又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使得阻碍开源发展问题变成了许多个,著名的 IT 评论人雁鸣先生把这些因素归结为普及程度低、公共资源稀缺、人才缺乏、开源项目少、厂商和社区缺乏合作、应用难以推广、服务滞后、源码不开放、标准不统一等九个问题。

开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阻碍开源社区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气的缺乏,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让开发人员明了开源的本质外,还需要让他们明白开源的发展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但大致分起来,开源人才又可以分为社区内的人才和产业内的人才,这些人才当中既需要使用层面的人才,又需要高端的开发人才。从数量上看,使用层面的人才需求较多,而开发层面的人才需求较少,整体人才数量将呈金字塔状排列。

就开源社区内的人才来看,洪峰认为 Perl、Linux 等开源软件的创立者都是精英,而中国开源社区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精英。开源社区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有应用型人才,也有开发型人才,但就目前来说,急需的是高水平的开发人才。要成为高水平的开源开发人才,要迈过一个很高的门槛,而国内迈过了这个门槛的人还太少。怎么叫迈过这个门槛了呢?基本要求是把 Linux 内核研究过一遍,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开发工具。Linux 的内核压缩以后是 20M,打印出来后相当于 60 多本砖头厚的书,国内很少有人能完成这个工作。而这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真正要成为能对开源社区做出贡献的人才,还要具有相当的创造性。

洪峰同时认为,中国开源社区的成长空间是惊人的,北京有这么多聪明的学生,他们之所以没有加入到开源社区内,是因为高校没有给出适合学生的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如果我们给出他们清晰的发展路线图,中国的开源社区的发展将是充满光明的。

在产业层面,刘澎认为要发展中国的开源软件,在现阶段所需要的不是精英。事实上,也不存在什么精英。所谓精英只不过是比别人早几年认识到了开源软件,如果宫敏先生当年不把开源软件引进到中国,会有另一个人把开源软件引进来。Linus 写 Linux 内核确实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并不是说另一个人就不可能完成这件事情。Linux内核并不能直接应用,真正让 Linux 成为一种优秀的操作系统的原因,在于后期大量的工作。

刘澎坚持这样一种观点:现在做开源软件的人缺乏一种献身精神。许多开源的倡导者谈开源文化时显得觉悟很高,但到了实际工作中,开发某个具体开源项目时,动辄就要求上万元的月薪。从这个角度看,发展开源软件目前急需的是有执行能力而又有着对开源文化的信仰的人才。此外,国内开源软件还缺乏复合型人才,往往是原来搞研究的人在搞开源软件项目,这些人只能起到“车间主任的角色”,当上级领导下达生产任务后去完成,而不能实现从研发到把技术成果转换成商业成果的全过程。因此,开源软件界同样需要学会了在市场中同最精明的商人打交道的人。

刘澎强调,这并不是说开源厂商不需要高层次的人才,相反,我们要抱着一种科学的态度严格挑选人才。举例来说,一个职业篮球队需要一名右前锋,找到一名原来打左前锋的职业选手,问他能否适应右前锋的位置,可能会得到否定的答案。然而找一名业余的多面手,我们可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但他的技术水平不行,最终还是要放弃。因此,我们要找的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软件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竞争,对此,开源软件也不能例外。从技术层面看,软件的竞争,既不只是金钱的竞争,也不单纯是代码量的竞争,而更多的是创造力的竞争,也正因为如此,人才问题才应该被摆在软件业发展的首位,开源也才因为对于人才培养有着更好的效果而更具魅力。针对开源人才问题,IT 评论人雁鸣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发展开源急需两类人:运用开源技术的管理软件的开发者和开源教育的推广者。

政府支持是灵丹妙药吗

在影响开源发展的因素中,政府支持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韩国的开源软件从业者已能自毫地说,他们的开源软件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中国的开源软件水平,这其中,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我们也能见到因政府干预而造成的种种负面作用。于是,政府支持是不是促进开源发展的灵丹妙药这个问题,就成了摆在中国开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大问题。

就政府支持的问题,洪峰认为在软件这场智力竞争中,首先应该允许多种形式并存;一方面需要有国家队的选手,另一方面也要有个人选手存在。其中,由个人选手组成的开源社区的成长与产、学环境有着很大关系。Linux 为什么诞生于芬兰,而没有诞生于中国或是美国呢?原因就在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很注重操作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图书和代码。Linus 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创立了 Linux。然而,国内在产、学环境方面对开源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如目前经费的支配存在着垄断,并不是每个有创意的人都能拿到经费。你要把你的思想和别人共享,就要出书,但出版业是垄断的;你要传播你的思想办教育,国家不承认你的文凭,你就招不到学生。因此,洪峰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不应该当运动员,而应该是规则的制定者。要让所有的纳税人受益,政府所要做的是制定好游戏规则。开源的发展还是一个反学术垄断的问题。

洪峰同时认为,发展开源软件要抱着一种“入静”的心态,抛开浮躁。并不是要先把生活搞好了,再去搞开源软件,而一旦迈过了基本的门槛,回报就会来了。要知道许多开源软件项目的创立者在创立项目之初经济上也很贫困,但多年的心血换来的是一种超越层次的成功。但问题是目前整个环境太过浮躁,如大学中要求一年发表多少篇论文,但就是没有人统计这些论文中有多少获得过国际奖项,这些论文又有多少原创性。IT 业的一大挑战就在于原创,创造出一种新思想,就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创意产生于人的头脑,并不完全产生于军团做战。因此,政府需要为开源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政府支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刘澎则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对待开源的保护策略,对待开源软件不能完全采取保护策略,如果把开源软件当作温室里的花朵,开源软件就永远也长不大。我们应该正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千年过去以后,人人喊打的老鼠繁殖得比主宰这个世界的人类还要多,而人们视之为保护动物的老虎却进了动物保护园。目前开源社区在经济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中软、红旗、共创等开源软件企业自身经营也很困难,因此不可能指望他们资助开源社区。同时,国家的资金也应该只用来支持那些踏踏实实搞开源研究的人,而不应落入打着开源的幌子却在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手中。

事实上,影响开源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内软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在凯恩斯看来,当企业找不到出路时,政府就应出面采取一些诸如启动公共工程建设之类的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与此同理,政府也应该考虑在同等条件下,政府可以将采购需要更多地向国产软件(特别是开源软件)倾斜。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介绍说:“国内目前急需安全等级达到A级的操作系统,在国内开发不出A级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只好采用国外的产品,而在许多机要部门,这是一个隐患。正因为如此,国家正在下大力气开发A级操作系统,许多从事开源软件研发的机构找到我,要求得到一个机会。这实际上就是需求促进开源发展的一个例子。”

由此看来,在目前的情况下,开源的发展确实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支持成为开源发展的灵丹妙药的前提,一是不能用包办代替的方法把开源管死,二是要在宏观层面结合开源发展的需求提供适时的政策帮助。

开源与产业

提起开源的发展,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开源与产业的关系问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发展开源软件可以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而反过来,实现开源成果的产业化以后,又可以解决开源的商业模式问题,使得开源软件更好地向前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开源与产业是一种互济的关系。

对开源与产业的关系,洪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中国西部,人们由于吃不饱饭就想到了挖山,其结果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人们因此而变得越发贫困。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现在政策反过来了,政府开始鼓励人们种树、种草,并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一来,生存环境改善了,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形成了一个好的循环,人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过。洪峰感叹,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应用在开源的发展上呢?

倪光南院士指出:“政府原来的做法是支持五、六种 Linux,这样每家得到的支持力度又都不够。现在政府改为制订 Linux 标准,去引导在 Linux 上的开发,目前我国制订的中文 Linux 标准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Linux 社区和跨国公司的关注。”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不同厂商间的竞争与合作,而标准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政府在其中的用意,完全可以通过信息产业部苟仲文副部长的一番话表现出来:“从以往看来,政府扶持企业,往往达不到政府所需的科研技术开发效果。即使达到了,又会形成新的垄断,企业往往不愿将研究成果与别的企业分享,最终还是达不到政府想通过个别企业来推动某技术产品在产业界形成主流产品的良好愿望。所以,我们政府在 Linux 这件事上,将转向支持基础的、开放的、公共的、服务的能力建设之上,而不是光支持某些企业公司的发展,依靠他们来走这条路。”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倪光南先生就提出了国内 IT 业“无芯无魂”的问题,当时,倪光南先生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而在此之后,我们为了弥补操作系统的问题,走了一条封闭开发之路。试想如果当时我们就采用开源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相信今日IT业的格局已不是这个样子了。从这一问题上,我们不难发现开源在整个IT产业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老话重提,今日的开源又走到了技术成熟而生态环境薄弱的十字路口,风险与机会混杂着摆在我们面前。面对着风险与机遇,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今天的行动将决定着经历了冰与火的融合之后的明天的中国开源的命运。

暴风雨来临:为了阻止云巨头,一些开源软件公司开始限制开源许可

在开源软件领域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这场辩论让创业公司与云计算巨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最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软件公司正在采用新的授权条款,以阻止它们认为的来自云提供商的不公平竞争,尤其是来自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 Inc)的不公平竞争。

开源开发者一直在努力开发基于免费软件的可持续商业模式,这是其中的最新进展。开源已经改变了软件行业,但却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持续盈利,比如红帽公司(Red Hat Inc)。红帽公司本身也有可能在最近宣布的交易中被IBM公司(IBM Corp)收购。

Confluent Inc.上周宣布,对其产品线的部分产品进行许可证变更,明确禁止云提供商将其软件作为服务交付,这进一步加剧了这场争论。Confluent是Kafka流处理平台的主要开发者。该公司此举是为了回应AWS上月宣布的将出售一项Kafka服务的消息。

Confluent的转变是继MongoDB Inc.和Redis Labs Inc.早些时候发布的针对云竞争对手的新许可条款之后发布的。这些举措在开源倡导者中引发了一场几乎是宗教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云计算公司是否应该利用一些人所说的许可条款中的漏洞,从自由软件中获利。

期间,亚马逊成了众矢之的,因为这个云巨头出售了许多基于开源代码的服务,但被认为对开发它的社区项目贡献甚微。

亚马逊的策略是“我在软件行业见过的最糟糕的行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许可证的漏洞,”MariaDB公司的首席执行官Michael Howard表示,该公司也在销售基于开源基础的软件。Howard指责这家云巨头是在利用一个免费开发社区的开发人员的工作进行“堂而皇之的挖矿”。

其他一些人,包括一些强大的开源支持者,则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表示没有漏洞,云公司也没有违反任何许可条款。

MapR技术公司(MapR Technologies Inc.)的首席应用程序架构师Ted Dunning说:“当你送礼物的时候,总会有风险,别人可能会从中获利一百万美元。”MapR Technologies公司经销着开源和专有软件。“不管你是觉得生气或者认为这真的很酷。”

亚马逊方面表示,它完全遵守所有的许可条款。一位发言人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希望获得围绕源代码建立业务的专有权,他们应该将源代码封闭并使其成为专有代码。开源软件应该保持开放,不受许可证的限制,因为许可证会让它更有负担。”

Forrester Research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Jeffrey Hammond补充道,尽管亚马逊 历史 上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开源贡献者,但它的态度正在改变。他指的是亚马逊Corretto,这是一组免费发行的开放Java开发工具包和套件,可实现轻量级的虚拟化服务,用于“无服务器”计算,该公司在上个月的re: Invent会议上首次推出这种服务。

Hammond说:“我听到的针对亚马逊的批评与我五年前听到的针对微软的批评没有什么不同,看看微软是如何演变的。我认为亚马逊没有任何理由不慢慢开源以满足公司自身的利益,这与公司批评他们最近的许可变化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批评者说亚马逊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它可以有效地阻止开源竞争对手推出竞争性的服务。他们说这对更广泛的开源社区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MariaDB的Howard说:“开发者会说,‘我甚至不会在开源下进行开发,因为AWS会把它从我手中夺走。’”

关于衍生品的辩论

有争议的是,大多数开源许可证都有一个共同的条款来管理“衍生作品”,或者修改于开源代码的软件。如果开发人员销售或共享派生软件,许可证通常要求将这些修改也贡献给社区。

但是,对于不打算公开发布的修改,存在一个例外。从本质上讲,只要软件保留在你的计算机上,你就不必共享所做的任何更改。

云计算公司在技术上可以不发布代码。他们的作品被当作服务来消费,代码永远不会转手。这使的他们不必向社区共享更改,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从其他人的工作中获得专有优势。例如,Amazon的Aurora MySQL基于GNU公共许可证所涵盖的开源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人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种不平衡,最引人注目的是Affero General Public License,它是广泛使用的GNU GPL的变体,要求提供软件作为服务的组织为用户提供下载修改过的源代码的选项。

但是AGPL和其他类似的许可证在开源世界中并不流行。AGPL是“迫使更多软件开源的一种方式”,Dunning说,他目前是Apache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该基金会负责管理流行的Apache 2许可证。

“但那不是Apache的议程,”他说,并指出他的观点仅是他自己的,不代表Apache基金会。“他们的议程是提高软件的可共享性。”

这种区别似乎很微妙,但它表明了开源倡导者在努力平衡对自由软件的承诺与软件公司及其投资者日益增长的赚钱动力之间所游走的钢索。

一方面,在开源产品之上建立业务可以产生收入,这些收入可以回流到进一步的开发中。Confluen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y Kreps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宣布了许可证变更的消息。

他写道:“很多人在深夜纯粹出于激情而进行小额捐款,而现在他们可以获得全职工作的报酬了”。在筹集8000多万美元来实现建立一家盈利公司的目标时,他补充道,“Confluent不仅可以资助代码贡献者,还可以资助规模可观的云计算项目,以运行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严格测试,这种测试是保持代码基础稳定所必需的,同时还可以扩大不断增长的社区的贡献。”

改变规则

在这场辩论中,几乎没有人质疑开源企业赚钱的权利。问题是,改变许可证条款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与当前这场辩论的三家公司对这一过程的看法各不相同。

Redis Labs将其部分代码移至“公共条款”许可,该许可禁止第三方收取费用或提供从其软件中获取大量价值的服务。Confluent采用了一种社区许可,禁止以一种“与提供软件的Confluent产品或服务竞争”的方式交付Kafka。MongoDB选择了服务器端公共许可,这要求任何将其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的人都要将其修改过的以及支持代码作为开源代码来提供。

两年前,MariaDB采取了另一种策略,它创建了商业源代码许可证(Business Source License),该许可证允许开发人员在将他们的创作成果发布到开源平台之前,最多有三年时间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获利。Howard说:“BSL并不是封闭的,因为每一个BSL产品都回归开源。它延缓了影响。”

一些人对新许可选项的激增感到担忧,他们说,这一趋势肯定会让过去30年来就几种基本许可模式达成共识的市场感到困惑。

Red Hat Inc.高级商业法律顾问Richard Fontana表示:“我担心任何会模糊社区所定义的开源领域界限的东西。虽然我对云提供商的所作所为有些担心,但我更担心的是Redis, Confluent 以及 MongoDB的反应。”

Fontana表示,他特别关注使用开源术语来定义真正专有许可证的合同语言。例如,“公共”是一个术语,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资源,例如空气和水。

但他表示,Redis所谓的“公共条款”并不是我们理解中的“公共”。它旨在通过在标准开源许可证上附加限制来控制软件。我担心这会让开发人员感到困惑。

但也有人说,授权条款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个过程必然是混乱的。Cloud Foundry Foundation的执行董事Abby Kearns说:“公司将采取他们可以采取的任何角度来建立业务。为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可行的业务,你有权改变授权。”

位于柏林的开源工作流自动化软件开发公司Camunda Services GmbH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kob Freund对此表示赞同。他说:“确保承担开源项目最大份额的公司不会被少数垄断者挤出市场,符合开发者社区的利益。我不确定我们目前看到的每一项措施是否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但整个行业可能需要反复试验和犯错,才能搞清楚这一切。”

追求利润

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家们一直在努力建立基于免费资产的可行企业。在已经尝试过的许多商业模式中,最成功的是赠送功能性产品,而销售面向商业的专有扩展,这些扩展将提供团队协作、工作流程和变更管理等功能,这是Redis、MongoDB和Convernte的共同策略。

但这也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行为。诀窍是使软件功能足够强大,以创建口碑意识,从而推动广泛采用,并最终引起CIO的注意。

与此同时,开发人员仍然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增加附加价值,以吸引公司高管能够为此开支票。Dremio首席营销官Kelly Stirman称:"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因为如果开源产品瘫痪了,那么人们就不会想使用它。”

另一种日益流行的方法是销售托管服务,以减轻客户安装和管理复杂软件的麻烦。但这一策略对开源创业公司构成了挑战,因为这对于主要的云提供商来说几乎没有进入门槛。“开源采购是建立热情的好方法,但如果有人开始大规模运营,你就没有什么办法了,”Cloud Foundry Foundation的Kearns表示。

Confluent和Mongo之所以被亚马逊逼入困境,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云服务与AWS提供的云服务相比,并没有足够的明显区别,”Stirman说。其结果是,“他们与AWS处于‘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们在亚马逊的平台上部署,又同时进行竞争,”他说。“我真的很同情他们,因为在云服务上很难与亚马逊竞争。”

这些公司明白开发人员可能会感到担心。Confluen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长Neha Narkhede周四在另一篇公司博客文章中试图让他们放心,Confluent产品的大部分用途将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尽可能狭义地定义被我们排除的目标,以实现我们的目的,”她说。“如果该领域出现了一个标准解决方案,我们愿意考虑这一点。”

Kearns的组织基于另一个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模式。CFF和Linux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策划了一个品牌代码库,社区成员可以根据开源许可条款使用这个代码库,只要他们不引入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forking”。

基金会成员可以获得认证,证明他们的发行符合标准,这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该基金会还鼓励所有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人都喜欢开源,但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回报,”Kearns说。然而,大多数开源项目都不足以支持一个基金会。

改变许可条款不是一个无风险的提议。Dunning说,紧缩限制可能吓跑那些担心违反合同条款的用户。他回忆起几年前自己的经历,当时他对自己编写的一些软件实施了“非商业性使用免费”许可。“如果有人要借此发财,我也想分一杯羹,”他说。“然而人们并没有使用我的软件。”

目前还不清楚最新的进展是否会让商业开源的前景变得更加清晰,还是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要定义一种能够证明投资者涌入股市的数十亿美元是合理的商业模式,可能还需要多年的努力。

Spring开源软件公司是如何盈利的呢

开源就是开放源代码

1、盈利模式之一:多种产品线

在这种模式中,开源软件被用来为直接产生收入的专有软件创建或维护市场地位。

例如,开源客户端软件驱动服务器软件的销售,或者开源版本驱动产品的商业许可版本的销售。这种模式很常见。

例如,针对个人和企业同时推出MySQL产品,有开源版和专业版两种版本,使用不同的授权方式。为了更好的推广,开源版本是完全免费的,而收入来自授权销售和专业版本的支持服务。

另一个例子是Redhat,它在RedhatLinux9.0之后将桌面操作系统转换为Fedora项目,并利用FedoraCoreLinux在开源社区中的声望,促进了RedhatEnterpriseLinuxAS/ES/WS服务器线的销售。

2、盈利模式之二:技术服务型

在这种模式下,开源软件占据了一个新的市场地位,不是针对产品,而是针对技术服务。JBoss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JBoss应用服务器是完全免费的,通过提供技术文档、培训、二次开发支持和其他技术服务来付费。

3、盈利模式之三:应用服务托管(ASP)

这种模式适用于基于开放源码软件的应用程序服务提供者(ASP)。

例如,PHPLive !它是一个基于PHP和MySQL的开源软件,可以为企业用户提供实时聊天服务。已经有几十家公司公开上市。承载服务的应用程序服务提供者。

4、盈利模式之四:软、硬件一体化

这种模式是针对硬件制造商的。随着竞争的普及,市场压力迫使硬件公司开发并维护软件,但是软件本身却并不是利润中心,因而采用开源软件。

这种模式为大型公司广泛采纳,比如IBMHP等服务器供应商巨头,通过捆绑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销售硬件服务器。SUN公司近期将其Solaris操作系统开放源码,以确保服务器硬件的销售收入,也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5、盈利模式之五:附属品

在这种模式中,出售开放源代码的附加产品。比如在低端市场,出售杯子和T恤衫等;在高端市场上,出售专业编辑出版的文档和书籍。

O'Reilly集团是销售开源软件附加产品公司的典型案例,他出版了很多优秀的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参考资料。O'Reilly实际上雇用和支持了一些著名的开放源代码黑客(例如LarryWall和BrainBehlendorf),并以此提高它在市场上的声望。

6、盈利模式之六:品牌战略、服务致上

在这种模式下,开源公司利用开源软件传播的固有优势,以极低的成本建立和传播品牌。并通过向用户提供与产品相关的服务来获得报酬。

Compiere公司的ERP和CRM软件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例子。Cambier公司开发的开源ERP和CRM软件以其卓越的产品迅速得到了北美、欧洲和亚洲中小企业用户的认可。

因此,Compiere品牌迅速传遍全球,成为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上的全球知名品牌。

7、盈利模式之七:市场策略

这种模式是一种抢占市场的快速营销策略,主要是为以后的增强型产品的销售奠定基础。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微软声称其开放Office源代码的一部分实现了这一策略。

另一个例子是CRM starlet SugarCRM,一个由Suga技术开发的开放源码版本,自2004年上半年公开下载以来,已被广泛使用,为9月份发布的打包专业套件做准备。

扩展资料:

开源软件的经营模式多种多样,随着开源软件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盈利模式应运而生。

事实上,一家公司可能混合采用其中的几种盈利模式,比如康比尔公司不仅采用了第六种品牌策略,同时也采用了第二种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

在开源软件大潮的冲击之下,包括微软在内的商业软件公司,也开始认可开源软件"软件成为服务"的本质。

关于靖凯开源软件开发公司怎么样和广州靖凯开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码二维码